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是在1984-1989年。笔者于1990初至1991年底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管理硕士。我的核心课程、硕士论文和带薪助教工作都是关于生产营运管理和运筹学的(Product ion and Operat ions Management)。这是一门关于生产管理、工厂、银行和任何营运企业的软硬件运筹优化的基础课程,与大野耐一所说的IE是同一类、但更偏基础的课程,IE就有更多具体的工业规则和运用。
此后,我在美国实用动力工作。因为这个公司内部很多企业来自收购兼并,精益方式各有一套。虽然大家侧重不尽相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最后集团公司统一的精益系统非常合乎罗伯特·坎普兰和大卫·诺顿的组织协调理论:口号是LEAD(Lean Enterpr ise Across Disciplines), or not lead.再后来,看到不少好像TPS翻版的“XPS”的系统,比如卡特彼勒的CPS系统。当然,如上述所述一样,每个公司会结合自己公司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一套精益体系。
总之,在号称管理之国的美国,在100年前开始,在“资源丰饶之国(land of plenty)”变成“技术丰饶之国(land of technology)” 的过程中,工业管理也在100年前被泰勒等人开始建立起来了。在这种基础上,当他们发现虚心接受当时还默默无闻的美国统计师爱德华兹·戴明建议的日本公司后来居上时,整个美国也迅速接受了挑战、急起直追。所以,当詹姆斯·沃麦克他们在1990年推广《改变世界的机器》的时候,并没有遇到坚持旧式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各种机构、管理者、雇员和投资者的阻碍。
在中国推行精益要看是什么企业背景。在中国由外国人建立的外企,实行与总部相仿的精益生产体系没有什么问题。美国人常说:“The Chinese are good at what you tell them”.他们好像也是这样评价日本人的。我们参观过一些这样的外企,在车间里,除了走来走去的都是中国人外,真的以为是在国外的车间。2001年我主持一个集团公司的“亚洲会议”,前来参观的老外一个劲地树大拇指,说我们的车间是“Absolutely first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