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益到总经理》--精益改善实战历程与总结
从精益到总经理(4)没有试用期的试用期(b) 第二天和台北的R&D一起开会,会上,各部门会把个部门对这个新产品的改善要求提出来,要求R&D进行改善,当然了,这个过程是会妥协的,R&D不会全部改,但也不会全部不改,和菜市场买菜有些像。尽可能要求R&D改善之后,接下来,PM会要求一个时间,同时,会要求个部门完成一些相应的任务组,比如IE就要完成标准产能以及需求的标准人力、设备清单以及治工具清单、FMEA、SOE(用来设定标准产能与标准人力配置UPPH)等等,这些我都可以理解。唯独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PMP(有些公司叫CP (control plan),制程管制计划)竟然也是IE完成的,不过,还是要按照要求完成。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会了之后,可以不做,但是不会的话,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用到不是很丢人。毕竟,已经出来工作几年了!第一次,确实不怎么会做,没办法,学呗!把之前别人的新机种的PMP拿出来,分段进行拷贝,遇到不懂的就问!通过这种最笨的方式,我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PMP。后续不会这样了,于是,把品质的学习要提上一个日程。从简单的QC七种工具开始一步一步的,还是那句话,慢慢来呗!在这里,有必要对SOE进行一下说明,当产品优化的生产流程明确,标准作业方法确定之后,用MOD法(模特排时法,我们在大学里都学过的)计算每一步的时间,标准工时就非常容易确定了,每个月的订单确定之后,生产的节拍时间也就明确了,这样,线平衡和人力配置就是1+1的事情。整个流程走下来,就非常的顺利了!当然了,新产品上线的时候也被确定!这就是Open meeting了!Open meeting一开,新产品上线的日期就确定了。各部门都要把自己负责的业务内容在上线之前搞定。接下来的工作是细化的工作了。每天的工作除了拆装以外,还要查一些资料!因为很多资料第一次做,这就是没经验了。那怎么办呢?两种途径:(1)查之前产品的资料,看别人怎么做,然后抄袭;(2)问同事呗!有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接下来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细节。需要什么样的治具,治具要怎么设计,怎么防呆!这些细节直接决定了产品生产的效率、品质和成本!这里,插一个案例。这是去年在工厂的一个实例,对于治工具的防呆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当时,一家金属品加工的工厂,要设计一个产品加工的夹具,这个夹具主要是固定产品,在产品的两端进行攻丝。这是一个外观件,对产品的外观要求很高!结果在加工之后,经常发现产品的表面划伤。当时我看了之后,和他们的工程人员讲,既然是外观件,那就是说产品的外观与夹具接触的越少越好。为什么不把夹具(材质是工程塑料)的底面铣掉,在产品的两端留两条横梁进行支撑?工程师想想有道理,然后改掉了。我看了一下,工程师确实改掉了,是好事。但是横梁的高度只有两个毫米,我说,这样不行,他说为什么。我说,攻丝的时候,会掉加工的屑,这些屑稍微大一点都不止两个毫米,为什么不做高一点,然后他看了一下加工设备,点点头,然后又改,改好之后,就没有发生表面划伤的状况了。事实上,工厂经常喊着“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这句话很对,但是做起来却是比较难的。关键是怎么做!于是,在治工具设计上,怎么设计才能让治具通用,才能有高效率,高品质和低成本,是每个工程人员所追求的。我那时比较笨,因为是第一次做新制品,又是对公司这么重要的机种,就一步一步细心做,碰到不熟悉的,真的只能多问几个为什么,每做一步,都要想想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这种过程,其实是一种比较模糊的FMEA的概念,后来带的产品多了,对FMEA也越来越熟悉,就会在作业的每一步去思考,这样做会有什么风险,可不可以有更好的做法,以及如何去预防问题的发生。事前考虑好这些问题,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就可以尽可能减少异常的发生。当然了,这也是我带team之后,要求每个工程师一定要详细完成的工作。现在,很多客户都会要求供应商提供DFMEA和PFMEA,供应商提供的FMEA报告中,只有稍稍的十几条。这种应付客户的做法,其实从本质上讲,是应付自己的。是以产品生产的高异常,高不良浪费为代价的。我当时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当时那个机种的螺丝的扭力非常变态,最高的扭力要求72KG,其他的有36KG的、12KG的。这种情况下,对电批的数量需求就比较多。因为这种大扭力的电批的报价要比工厂通用的电批的扭力大非常多,扭力计也要重新购置。当时,公司虽然喊着“不计成本”,但是实际上,在电批的问题上,就在不断打折扣,没办法,只能拼命压缩。最后,四把电批搞定。之所以做到四把电批,还是因为之前的工作——关键路线&模块化。(后来,我做了IE主管之后,要求每个IE工程师在做流程图之前必须要完成的工作,这是后话,后面再说!)终于完成了治工具清单,然后找厂商加工、要求交货时间(有提前,怕上线出错,留有返工时间)。那时的工作,真的是快飞起来了。做MOI,作业人员培训,把样机拿给产线的作业员,让他们按照MOI先试做(由于全新的产品,我们专门开了一条新线,这条专用线还是IE team一起搞起来的)。想起来,按照整个流程做完之后,做MOI(就是SOP)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而这样的MOI,也就不是随便一个技术员能做的事情。这样看来,MOI的功夫恰恰在之前所做的工作上!没有之前的工作做铺垫,MOI就是技术员都能干的事情!(SOP是IE的专业技能,也是基础技能,很多公司的SOP是技术员做的。很多工程师也认为SOP不重要,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改善上。但实际上,我们就是改善的再好,还是要通过SOP来固定下来。SOP的功夫在SOP之外!)真等上线那天,其实更忙!不过基本上没有失控。老大安排了一个IE帮忙跟进,只是白天试行,晚上汇总问题点,并进行修订,发e-mail给相关部门,一连两个通宵而已。试产完之后,PM马上又召集close meeting,要求所有的问题点必须在规定时间完结。实际上,基本上很多问题点,都已经在当天结掉了。接下来就是第二次试行,第三次试行,不过,基本上不贵很累了,不过,报告越来越多了,做了好多份关键参数的CPK分析报告!这是要提交给客户的!高强度的劳动是有好处的。那就是,一个项目下来之后,我对公司的流程基本上熟悉了。在产品正式量产之后,我让技术员测了一下工时,从数据上看,实际的线平衡达到了93%以上。这个机种后来也还有改善,当然,主要是一些作业方面的。但是,大的改变没有!这个项目顺利完成,我们申请了公司《Best Practice》,并获得了集团奖励的1000元改善基金。当然了,部门的活动经费也宽裕了!这个项目完成,我顺利过了试用期!通过这个项目,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标准作业和标准工时是紧密联系的。标准作业决定标准工时,而标准工时只是标准作业在时间上的反映。为什么我会这么说。这要和我第一家公司的经历进行对比了。(当然,企业有了标准工时之后,怎么应用标准工时,是需要一个体系的,这个后面有论述!)关于标准作业与标准工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先后关系的。先有标准作业,然后才有了标准工时。是标准作业决定了标准时间。所谓的标准工时只是标准作业在时间的反映而已。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标准作业是因,标准工时是果。如果没有对现有作业进行标准化,只是对现有作业进行测定。那么,人员作业方法的差异,会导致标准工时意义很小。而且,如果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作业人员的作业随意性很大,会导致实际的效率很低,这时,标准工时甚至连参考意义都不大。在第一家公司,我们也要去现场测量工时,但是,测量工时之前,并没有进行作业标准化,既然没有标准化的作业方法,标准工时就有一定的牵强,尤其是一些工位,有多人同时作业的时候,每个人的作业方法不同,作业时间肯定不同,通过测量得出的标准工时,就是“仅供参考”了。而且,每个人的作业方法不同,作业的良品率也必然会有差异;这种做法的本质是割裂了标准作业与标准工时之间的联系的!是错误的!其实,IE要做很多事情,在这些事情中,如何把自己所学的方法和理念融入到我们做事的过程中,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体现出IE的专业性,如果我们做的事情,需要IE技术人就能完成,IE工程师的专业价值何在?我记得之前和朋友在聊天的时候,聊到IE工程师和IE技术员的区别。我说:“工程师与技术员的最大区别在于,工程师干什么会什么,技术员会什么干什么!”之所以工程师能够做到,是因为工程师的素养与积累。所以,现在我们都在喊着,IE可以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主要还要靠大家的素养知识积累!所以,很多的学IE的,问我在学校应该学什么。事实上,应该是古人的理念比较好——厚积薄发。没有不好的方法,只有用不好的方法!所以,多学总是没错的!包括我在招聘一些新人的时候,我会问一下他们的考试成绩,大家可能觉得没必要!其实,换个角度是不是会更好!我们在大学投入时间,投入了金钱,从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来看,是要效益的。如果产出很少的话,从效益的角度上讲,投入的多,产出的少,就是浪费了!之所以我觉得在第二家公司学到了很多,很大程度上在于EMS事业部的IE设置上,我们那时是NPI和MP全程跟进,当然了,还包括了异常工时的部分,等等。所以,接触到的东西很多。再聊SOP!我们都知道,IE要做SOP,实际上,SOP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简单!工作了这么多年,见识了很多家公司,每个公司在SOP的定义上都不一样!当然了。这也是每个公司的IE状况决定的!我一般都会和他们讲我对SOP的理解!我见过的SOP中,我认为最好的一份。它涵盖了以下的信息。(1)本岗位作业内容(文字和图片);这个不用讲了;(2)本岗位注意事项;(3)本岗位治工具清单及参数;(4)本岗位设备参数;(5)本岗位物料清单;(6)作成、检认、承认及日期;(7)表头的内容:机种名称、版本、岗位名称、ST、产能、人数;如果说上面这些信息,是必备的。它还在物料栏中明确定义了物料的盛放器皿(因为是电子厂,各种物料的放置器皿是不同的),以及在工位的放置顺序!各位肯定有疑问,为什么要这样?如果我们从快速转换(SMED)的角度来看就可以理解了。明确定义物料的器皿,公章可以在换线之前就讲上线物料准备好,放在作业员后面,换线时,作业员可以拿新机种的物料直接按SOP定义的顺序摆放,作业效率会不会提高?物料摆放顺序定义之后,作业顺序是SOP定义的,那么,标准化的作业方法是不是一定会得到执行。这就是效率!所以,对于IE来讲,SOP是我们的武器,先把我们自己装备好,上战场才会更有把握!(如果大家有需要的话,可以加我微信:15119213376)(b)关于工艺的评定标准!工艺的好坏,我觉得应该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我自己用的是四个方面:(1)品质,任何工艺,必须要保证品质,这是必须的;(2)效率,效率要高;(3)安全,不能有安全隐患;(4)成本,实现工艺的成本一定要低;这四个指标缺一不可!当然了,这部分的内容,在前面有论述! 从精益到总经理(5)IE是要靠体系的——Do the things right at the first time! 在公司现场的墙面上,悬挂了一条横幅“Do The Things Right At The First Time!”(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来的第一天就看到了,这条横幅是给所有人看的。所以,应该每个人都有看到!只是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罢了!试用期过后,工作也就按部就班。似乎一切都在不经意中慢慢前行。我的工作也就慢慢上了轨道。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新产品导入;第二部分,量产品的改善。针对量产品,主要任务是:首先是保证量产品的正常生产,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当然,对于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及时导入,避免出现批量不良;这部分的处理主要是按照流程;其次是效率和品质改善,这部分的改善是有指标,比如效率每年提升多少,品质每年提升多少。当然了,在机种的维护方面,必不可少的是每个月要进行一次标准工时的维护与更新工作。对于量产品的一些工作,在这里不再赘述了。后续,我会把我做制造的经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随着带的新机种越来越多,对新产品导入的工作也就越来越得心应手,对于量产品改善,主要是效率与品质两个方面。我记得期间发生了一个案例,这也是我经常会拿出来讲的一个案例。一天上午,PE拿着一台机,是产线的不良品,要求产线停线。原因是这样的,在测试不良后,打开一看,散热片上面的绝缘胶纸上面的保护膜没有撕掉,结果,散热跟不上。第一台发现之后,第二台又出现了。这种情况发生后,产线马上停止,波及品进行隔离。怎么会有人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呢?找到相应的工位一看,是一个小女孩。我们找到她的时候,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然后,我老大从PE手里面拿过来不良品给她看,“你为什么不撕掉绝缘胶片上面的保护膜呢?”小女孩听了之后,很惊讶地问道,“要撕吗?”小女孩吓得快快出来了,“我是按照MOI做的啊,MOI上没写要撕掉保护膜啊!”(那时,新的劳动法还没有出台,对员工是有处罚的。)我老大一看,MOI上面真的没写,再把上午小女孩做的产品一看,全部没有撕保护膜。最后责任判定:IE部门责任!后来了解到,小姑娘是刚从家出来打工,第一天进工厂上班!然后,老大要求,把所有的MOI进行升级,在贴绝缘胶纸之前,加上一句“撕掉保护膜”。事后,一次聊天中,老大说了一句话,“如果我们发现有一件撕掉了保护膜,我们就可以说作业员没有按照标准作业,判定为制造的责任!”我几乎会把这个案例讲给每一个新近的同事,告诉他们,作业指导书不能马虎,作业指导书做到什么程度,现场作业人员就能做到什么程度。不要要求作业员做的比作业指导书还好,那样的话,我们IE的价值就没有了!书归正传!工作虽然忙碌,但我还是不敢忘记进入第二家公司的目的——我是来解惑的! 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之前说的“臣妾真的做不到啊!”当我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我发现我可以改善,同时,我发现自己只能改善。当自己真正进入第二家公司开始工作之后,我发现,原来IE并不是只能改善,而是可以从一开始就做好的!当我再看那条横幅“Do The Things Right At The First Time!”的时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在新制品导入的时候,就能够充分地考虑到效率和品质,同时,借鉴之前的错误,就可以少走弯路,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时候改善。(虽然时候改善是必要的!)但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并不是靠某个人,而是靠体系!就好像我一样,在第一家公司,我的工作是IE,在第二家公司,我还是IE,但是,我工作的效率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作为我来讲,同样作为IE工程师,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创造的价值完全不同,而且,我们整个IE team的成员做出的绩效都比较好,并不是第二家公司的IE的技能水平就一定高于第一家公司的技能水平,而是通过一个合理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每个IE都可以把事情做对。如果某个工程师的能力比较高,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即使是能力一般的工程师,都可以把事情做对!这是很厉害的事情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是要靠完善的IE流程的。(举个通俗一点的例子,如果我们希望做一件完美的产品,需要的是高技能的专业熟手,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批量生产完美的产品,就一定要有完善的生产流程和品质管控流程。如果我们的生产流程是好的,我们就可以批量生产合格的产品。同样的,如果我们希望有一个工程能够做出来完美的绩效,可以全力培养他,但是,如果我们希望每个工程师都能做出好的绩效,一定要有完善的IE流程。如果IE的流程是好的,每个IE工程师都能够通过这个流程做出合格的工作,从而将个人的差异降到最低!)这才是流程的强大之处!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在第一家公司的IE主管,王主管。他之前是在富士康做IE的,做的还不错!到了我的上一家公司,就只能做一些比较表面的工作,当然,这也是企业的实际状况决定的。不是王主管的能力变了,而是在公司的架构和体系中,IE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所以,从根本上讲,如果想要每个部门都能发挥出相应的功能,就一定需要公司的流程。原来,在公司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决定一颗螺丝钉的价值的还是螺丝钉的位置,即使是同样的螺丝钉,如果在发动机上,那就是重要的,如果在后备箱上,发挥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螺丝钉能不能发挥作用,不是取决于螺丝钉本身,而在于螺丝钉所在的系统!感谢第一家公司,对我进行了内审员的培训!让我初步认识到了体系的作用!但是,对于流程和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进行进行完善的。如果说企业的流程是虚的,我们来说一下实的!产品的流程,产品生产需要一定的流程,如果没有完善的流程,是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的!同样,对于企业流程来讲,也是需要流程的!只是这些流程并不一定要生产产品,而是要处理信息,把信息进行加工,传达给相应的部门与岗位,如果没有完善的流程,信息的处理就不到位,同时,也没有办法传达到相应的岗位。从而造成信息的不畅与混乱。所以,对于企业来讲,需要完善的流程!同时,产品的流程需要不断改善,以更高的效率与品质生产产品,对于企业的流程也是一样,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就像我待过的第一家企业,公司也通过了ISO的认证,也有相关的流程。但是,从整个生产的角度来看,生产并不顺畅,效率并不高。并不是公司没有流程,而是流程不够完善。在流程不完善的公司中,IE的职能也并不完善,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使用同样的IE,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从输入、转化与输出的角度来看,我在第一家公司与第二家公司,输入都是我,是一样的,但是输出的结果完全不同;唯一的解释就是“转化”这个过程的差异!而“转化”这个过程的差异,就是“流程”的功效!原来,(1)“Do The Things Right At The First Time!”可以减少很多事后的不必要的改善;(2)“Do The Things Right At The First Time!”不是靠某个人,而是靠流程和team!(3)“Do The Things Right At The First Time!”原来流程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所以,对于新人来讲,我更建议大家刚毕业,能够接受正规的IE熏陶!就像我的第一个主管建议我的一样!事实上,在我离开第一家公司之后,不到两个月,他也辞职了!这对我们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成功学上讲“选择大于努力!”其实是有道理的。方向对了,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就可以事半功倍;如果方向错了,很可能会事倍功半!这就是方向的作用!精彩内容陆续分享。请关注微信号“donggede”,带你进入实战群,在这里,您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一吐为快,众多专业人士为您建言献策!我们定期开展实战案例分享活动,根据本文章内容进行详细案例阐述!关注微信公众号“快速精益之道”:根据每天微信群群友问题以及众多人士的解决思路进行归纳,给您整理出整个讨论过程,并通过公众号推送,在这里,您可能会找到自己问题的解决思路!
您想参加IE/LP等实战系统讲解课程吗?您想与众多专业人士进行课堂交流吗???赶紧加QQ群:“快速精益之道” 群号:521294291
初步定于2016年1月13号在微信群进行:“七天极限改善实战案例分享”,欢迎加入讨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