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生产方式产生背景--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潮流 作为现代经济支柱的制造业是目前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各类制造业都经历了从小规模到大批量生产、又从规格化到多样化产品的演变,其变化之快,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泰勒先生首创了“福特生产方式”。后来,在汽车、电机和以照相机为代表的精密仪器等标准化大批量生产领域内,它作为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制造业的主流,为各类机电产品的推广和普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从1970年前后起,消费者对各类商品的需求及嗜好等开始出现变化,顾客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后来又演变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向。随着这一转折,原来的“福特生产方式”的规格化大批量生产又成了问题,对于顾客需求的急剧变动以及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难以作出灵活的反应(甚至不相适应),终于陷入了生产率逐步下降的被动局面。
1971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对外宣称,将当时该公司的副总裁大野耐一先生推行的新生产体系正式命名为“丰田生产方式”。该方式的特点是:确立了生产中无库存的、依靠看板(卡片)系统运作的、拉动(pull)式生产体系的思想,是一种通过“消除浪费”来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它基于彻底消除浪费的思想,在生产的全过程中追求合理性,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实现降低成本等目标,形成了这样一种经营理念以及推行这一理念的综合技术。以“适时化”(在必要的时间,按必要的数量,提供必要的东西--这是丰田提出的一条有名的口号)和“自动化”(一旦出现异常,作业人员即可中止流水线生产)为“两大支柱”的丰田生产方式后来被广泛采用,以制造业为中心取得了迅速发展。面对顾客需求日趋多样化的“私人汽车热”,丰田公司也迅速作出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灵活反应,抢先一步迎接并适应了继“高速增长时代”以后出现的“物质富余时代”。之后,又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开拓国内的轿车销售市场,独自闯入了一个“单赢的时代”。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瑞典的Volvo汽车公司又开创了一种“沃尔沃生产方式”。它是以Volvo公司1974年开始的生产改革为基础、经过80年代后期开始的努力推行才得以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该公司的乌迪伐拉工厂实践了这一生产方式,并总结出了四大特点:⑴以较少人数完成整车组装的小规模生产;⑵以集中管理方式供给各组装套件;⑶人类工程学(机械设备利用学)方面的改进;⑷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和广大能够自律的员工队伍。C•贝利格兰所著的《沃尔沃的经验--精益生产方式的代替方案》一书中系统介绍了沃尔沃生产方式的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