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介绍混流生产的生产计划排序及其执行过程的博士论文,有兴趣的可以下载看看!
自Henry Ford于20世纪初在汽车工业创立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以来,装配型生产就一直是制造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MRP(物料需求计划)、MRPII(制造资源需求计划)、JIT(准时化生产)等各种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方式无不以装配生产的某些指标作为组织生产订货及安排工厂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装配生产在整个生产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按一条装配线上所完成的产品类型数量,连续传动流水式装配线又可分为:
1 单一产品流水线。只生产一种产品。
2 多品种产品流水线。生产多种产品,各种产品的投产间隔较长。
3 混流产品流水线。生产多种产品,各种产品的投产间隔较短。
混流装配生产方式是制造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它可以在基本不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前提下,在同一条流水线上同时生产出多种不同型号、不同数量的产品。因此,相对于单一产品流水线而言,混流生产系统既可以大批量生产标准产品,也可以按照客户订单生产小批量非标准产品,因而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使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不再仅依赖于产品库存。在汽车、家电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大部分生产工序是相同的,更换产品品种时基本不需要调整生产线,因此,混流生产方式在这些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2 JIT环境下车间计划排序与执行管理的目标
JIT[2]生产模式于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创,随后被广泛应用于日本汽车和电子工业。JIT管理为日本企业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提供了保证。
JIT 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一个平衡的生产系统,一个贯穿整个系统的平滑、迅速的物料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目标:
1消除中断:减少由于设备故障、进度安排改变、送货延迟等造成的生产停滞;
2使系统具有柔性:提高对品种、产量变化的适应性;
3 减少换产时间与生产提前期;
对于某些制造工艺较复杂的产品,比如汽车、船舶、机车等,其生产往往难以在一个车间内全部完成,因此一般采用“企业-分厂-车间”的三层生产运作体系。
企业级生产计划的最初来源是销售部门的销售订单以及市场部门的整体规划,这种生产计划常被称为生产大纲或生产纲领,它往往是在ERP系统中确定的。生产大纲是分厂和各生产车间的计划调度部门用于制订每日生产计划的基本依据。
在接收到生产大纲文件之后,各执行单位根据一定的策略将月生产计划分解为每日的滚动计划。每日的滚动生产计划一般是在MES系统中制订的。由月生产计划分解为每日滚动计划的过程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分厂级的生产计划。第二个层次是厂内不同车间各自的独立生产计划。
相应的,本文将制造企业执行层的生产计划分为两个层次:关联生产计划和独立生产计划。关联生产计划是一种分厂级的整体生产计划,它是在各车间制订计划之前对整个分厂生产的统筹安排,考虑了分厂下属的多个车间之间的关联优化目标。独立生产计划是用于指导各车间自身实际生产的详细计划,在关联生产计划的指导下由各个参与生产的车间独立制订,它进一步考虑了车间各自的生产约束。独立生产计划还有一个作用是,在某车间内部出现影响正常生产的异常状况时,将波动屏蔽在车间内部,尽可能避免对关联生产计划和其他独立生产计划造成连锁反应。有了这两层生产计划,整个分厂就成为一个动态性能良好的生产系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