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年代的流水线否定单人生产到现在鼓吹CELL的困惑
记得90年代,各企业纷纷引进日本的破旧生产线,而且把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模式吹得高高的,说过去中国的单人生产模式是N级的落后....什么提升了产业的生产能力/降低了部品消耗/质量大幅度提升/成本大幅度减低........
而现在又鼓吹CELL流,就是说最好一个人完成全部的生产过程,这是不是复古?是否倒过来用产品的单一性来否决产品的通用性了? 原来的单人生产是很粗放的:没有节拍的概念,没有标准工时的概念。管理好的企业进行计件制,管理不好的企业采用手工作坊式,多干少干一个样。
后来的流水线模式对粗放的手工作坊管理进行了硬约束,流水线是固定速度、固定节拍的。这样导致员工不得不接受节拍、标准工时等概念,因为干得太慢就跟不上流水线节拍了。并且有了在制品库存控制的初步理念,因为流水线上大部分排得比较密,在制品太多没地方放。
所以,当年从单人生产到流水线生产是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的提升,流水线是一种很好的硬约束。
新的单元生产与想当年的手工作坊式单人生产很不一样,有了节拍、标准工时的理念,讲究作业标准化,要进行比较严格的标准在制品库存控制。
之所以要从流水线模式转向单元生产模式,不是因为复古,而是因为要应对新问题:多品种、小批量、生命周期短等问题。
长流水线应对品种切换大多时候很麻烦,尤其是面对几种产品所用员工数、节拍等不一致时,产品切换时现场主管需要一直盯在现场,产线排程挑战性大。
我对此深有感受,我以前在韩资电子企业当过车间主任,劳动力密集型。正常生产时,很悠闲,没多少事儿干,就怕换线。每次所换产品有差异性,所需人员、节拍等都不一致,还要保证所有员工都满负荷生产。韩国老板通过当天每个车间的所有在制品、半成品、成品数量来倒推需要多少人时,如果安排不当的话,就会导致产量不足,所需人时少,表明一部分员工没有满负荷生产。排程水平低,会影响我们现场主管的奖金。
单元生产就是把一条长流水线变成多个短流水线(楼上说的以小段循环代替了大循环)、多个小单元、多个单人单元等,这样同步生产多种产品。再结合标准作业(节拍、标准在制品库存)、多能工训练,做到既满足柔性,又满足标准化。
单元生产代替长流水线,主要目的是提升多产品同步生产的柔性,并不是为了提升作业效率。其实,在动作分析都搞得好、管理都严格的情况下,单元生产未必比流水线效率更高。
总之,单元生产形式是满足现在多品种、小批量、短生命周期等的柔性市场需求的结果,与复古无关,甚至与效率无关。
如果产品种类单一且量大,可以继续保留较长流水线模式,不过流水线太长不容易平衡。 流水线和CELL以及按照设备布置三种方式其实是可以共存的,根据订单类型和生产工艺可以有不同的搭配: 种类少而产量大的用流水线, 种类多而产量小的可以用设备集中布置的方式; 种类和产量中等的可以用CELL 民营的计件工资是CELL的一个比较成功的转型 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做为专业生产小家电的企业,流水线的规划和空间对于提高产品效率和质量毋庸置疑是必须考虑的,我们公司现在准备重新规划流水线的场地与空间,大家提提宝贵意见,流水线是长的好还是短的好,我之前也联系过很对培养,他们的意见是流水线长员工作的工序少,效率高,质量好。而流水线短就存在员工少,工序多,效率低,质量和产量都得不到控制,现在我们有一个仓库准备做为生产车间,是30X20M的,如果按照长度放置流水线最多3条,但是按照宽度放置流水线可以放置5条, 短线——员工养成时间长 产能低 效率高 品质波动小 柔性大 士气激励较简单
长线——员工养成时间短 产能高 效率低 品质波动大 柔性小 士气激励较困难
中国市场中占领市场的速度和员工的流动性让很多公司选择长线 流水线是在一定的线路上连续输送货物搬运机械,又称输送线或者输送机。按照输送系列产品大体可以分为:皮带流水线、板链线、倍数链线、插件线、网带线、悬挂线及滚筒流水线这七类流水线。一般包括牵引件、承载构件、驱动装置、张紧装置、改向装置和支承件等。流水线输送能力大,运距长,还可在输送过程中同时完成若干工艺操作,所以应用十分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