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积分
开启左侧

[讨论] 《从精益到总经理》--精益改善实战历程与总结

[复制链接]
火焰之道 发表于 2016-1-9 09: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精益到总经理(6)被逼的改善——6sigma改善
在过了试用期三四个月吧!有一天中午吃完饭后,我老大找我。
“我准备辞职了!我向经理推荐了你!”我刚坐下,老大就直接扔下一个重磅炸弹。
我愣了一下。老大在L公司已经工作了十年左右了,如果大家有台资企业的工作经验,可以知道,在台资企业,想要坐到科长以上的位置,基本上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讲,完全可以理解!
“为什么是我?我刚来的时间还短,Barret他们更合适?”我毕竟刚来,在IE team中算是新人,而且,我的从业年限也不是很长。所以,不管怎么说,我都不太合适。
虽然升职是好事,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升职,我没有准备好!这确实有一些赶鸭子上架了!
“你这段时间的工作,我都看在眼里!你做的不错!你在试用期带的机种,之前不也没有做过!干的也很漂亮!好好干吧!没问题的!”老大如是说。
“老大,你准备去哪里?确定了吗?”老大这个人比较稳,肯定有了下家之后,才会辞职。
“哦!已经搞定了!我会去伟创力,还是做IE方面的工作!只是职位上有些变化!AMassistant manager)!”老大倒是没有瞒我。
“好啊!老大,什么时候有空,我请你吃饭!”
“等我确定下来之后,清大家一起吃个饭!”
……
老大人很好!做事也很干练!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我是老板,也会用老大这样的人!
现在老大在伟创力做SMsenior manager),当然,已经不再限于IE了。(其实,我当时了解到,很多台企的厂长,都是IE起家的!)
老大的离开,对老大来讲是一件好事!默默地祝老大一路顺风!
当然了,对我来讲,喜忧参半!
老大的离开,最直接的是我成长了,但是,工作量相对应增加了。在新的人手没有补充进来之前,我需要继续跟进我手头的案子!同时,还要担负起主管的工作,最起码会议增加了。
当然,当了老大之后,也开始学会吵架了!
如果有在大型台资企业待过的,一定知道,每天早会时间,就是各部门吵架的时间。产线会把前一天发生各种问题通报出来,并会把各种异常的损失charge给相关部门。
如果有相关经验的,就一定知道有些异常的归口很难判断,所以,会有很多是悬而未决的。那时,IE还要负责把各部门的异常划给每个部门。
大家不要小瞧这个charge异常工时,这是和每个部门的年终绩效息息相关的。所以,每个部门都不愿承担的。所以要经常吵架。
而且,产线有时会搞一些小动作,经常会多charge一些工时出去。所以,吵架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生命在于运动,吵吵更健康!这是我那时经常自我安慰的一句话!
我也是从哪个时候接触损失工时的。那时,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把损失工时不断地charge给各责任部门,然后追踪。
只是,当我后来有机会管理生产之后,我的心态就完全不同了,非常理解制造部了!而且,可以说这也改变了我对损失工时的认知!改变了我对精益生产的认知!当然了,也改变了我自己!这是后话,后面交代!
这是不是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屁股决定脑袋”?
当然,整体来讲,在从IE engineer升职为 IE leader之后,对于IE的运作,把握的更加全面。
在从事IE engineer的时候,关注的更多的是具体的机种的SOPST,以及机种的效率提升和品质改善。但是,从事IE leader之后,关注的对象就变了。要关注的是整个IE team的运作状况。还要关注与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当然,少不了吵架!
……
突然有一天,工厂6sigma办公室的人过来找我。
“你们部门今年的6sigma改善案,有两个到期了,需要提交本阶段的报告!”
这个事情,老大走的时候,有和我交接过!案子的进度我很清楚。老大当时是我们部门唯一的一个GB
对于品质改善,我的认知还停留在QC七种工具的层面上。前一段时间,为了完成新机种的PMP(制程管制计划),又把大学的统计学和质量管理重新拾了起来,但并不代表我能写出来6sigma改善案。
6sigma办公室的人来了又走了。不过我收到了一个有用的信息,下半年有GB的培训。
好事情!这是我进入公司的第二个目标!
当然,这次的6sigma报告的事情,我是找QE部门老大代办的,代价是一顿饭!
咱得知耻而后勇吧!况且,当时,有一半的目标就是奔着6sigma来的。
在平常阅读的书籍中,我基本上向品质全面靠拢了!
终于等到了6sigma培训,我报了名,半个月的脱产培训,说是脱产,实际上是白天上课,晚上上班(处理白天的工作)!
6sigma的培训,对我来讲,收获是巨大的。6sigma培训,简单将来,就是一个6sigma模式的改善流程(套用我朋友的一句话,6sigma改善就是一种八股文式的改善,非常贴切!)。按照这个改善流程,把各个工具合理的组织起来!
我建议,做IE,是要懂品质的。最起码也得是个GB吧!
我的建议基于两个方面:(1)为了自己的薪水;(2)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
我们都知道,每个公司都在追求品质与效率,实际上品质和效率是分不开的。“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这句话我们都知道。但是,How?这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缺目标,但是我们缺少的是实现目标的方法与坚持!
这是要求所有人为之努力的,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品质要求,工程人员在设计工艺时要考虑品质要求,生产人员作业时也要考虑产品品质要求,品质人员就更不用讲了。
如果我们不懂品质,做出来的工艺能保证品质?最起码我是不信的。
在我的概念中,对工艺流程的评价应该包含四个方面:(1)品质;(2)效率;(3)安全;(4)成本。这是我对我的IE team经常讲的!
少了这四个指标中的任何一个,工艺都有问题。
品质和效率是工厂的两条腿,少了其中任意一条,都会走不稳!所以,我建议,做IE的一定要懂品质!
我看好像有些公司现在又做出了YB(黄带),只是不是WB(白带)就行,讲笑了!
1)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之前所说的“Do the things right at the first time!”,接触品质之后,除了一些品质知识之外,事实上,品质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
在我看来,品质管理要比效率管理进化的更完美!这种完美不仅体现在方法上,更体现在系统上。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看:
品质管理与效率管理体系的对比,
品质管理分为四个层面:
事后改善——事中管控——事前预防——品质体系保障
a)事后改善不用说了,这个大家都清楚;
b)事中管控,就是对过程的参数和变化点进行管控,防止品质异常发生;将品质异常控制扼杀在摇篮里。
c)事前预防,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时,就对生产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防呆,减少甚至杜绝品质异常的发生;
d)最后是品质体系保障,通过体系,保障上面的所有环节能执行到位。从而实现品质管理能够得到稳定的提高!
而大家如果对比效率体系与品质体系,就会发现,效率体系中,我们很多还是弱项。IE的很多工作还是停留在事后改善。
事中管控呢?我们有没有对生产中各种对效率影响的因素进行管控。这个我在后面有详细描述!
事前预防呢?在产品与工艺设计阶段,我们是否充分考量了各种对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
更不要说效率保障体系了。
我说,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要靠体系!要减少认为因素对效率和品质的影响,就只能靠体系!这也是我建议新人去大公司接受体系熏陶的原因。
2)品质改善与效率改善的对比
品质在改善时,尤其是6sigma改善,是专注于主要不良的。“柏拉图”的很重要的作用是找出主要的不良。然后针对主要不良找出主要原因,进行改善,从而实现快速突破改善品质的效果!
所以,品质改善的过程是这样:
发现不良——找到主要不良——找出可能的原因——验证,找到少数真正的原因——改善
不管是一般的品质改善还是6sigma改善,都是基于“重点”进行改善的;
但是,在效率改善中,我们在努力消除七大浪费!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会发现,品质管理比效率管理更加量化,更加系统。
当然了,在我之后转行做了生产管理之后,很多东西才真正领会的!甚至可以说,品质的一些理念改变了我的管理方法,这个后面再说!
对于想学习6sigma的各位,我的建议是先统计学学好!牢记几个最重要的:
a)正态分布(假设检验最常用到,黑带考试中很多试题都用到);
b)中心极限定律(黑带考试中很多试题都用到);
cF分布,在方差分析中,用的最多的就是F分布,在DOE中,核心思想就是方差分析(组内方差与组件方差的比较);
当然了,其他的分布也需要记住一些,像T分布、泊松分布等;
6sigma接受培训,到完成专案,再到后来08年考过CAQBB(好像我的成绩不是9分就是98分),只是在这家公司的时候,却没时间完成BB的注册!
原因是我辞职了!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经济危机!由于经济危机,客户订单萎缩,公司决定将EMS事业部与另外一个事业部合并,是EMS合并到另一个事业部。IE team不可能有两个头,而且,由于人事的一些原因,考虑到自己的发展,我选择的辞职!
——我眼中的品质改善的思路(抛砖引玉)
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会发现在企业的改善中,一直存在两大体系,除了效率体系外,还有一个体系——品质改善。在效率改善不断演化的同时,品质改善也在不断进步,发展到今天,最牛的当属6sigma(这里,以DMAIC为分析对象)。
当然,关于6sigma改善,市面上有很多说法,比如6Sigma是什么,在统计学中的意义是什么,包括很多的统计分析工具等等。
在我的理解中,尽管品质改善在一直进化,但其核心思想(抓重点——找出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并没有改变。当然,这主要决定于我的品质经历,从刚开始接触最基本的品质工具,后来不断扩展,直到大概七年前考了中质协的6sigma BB
下面,我想通过对比,把品质改善的核心思想进行说明,至于品质工具,如果我们建立了体系,可以把各种工具分门别类的填充到我们的体系中,这并不困难。我以最基础的品质七种工具为例对品质改善的思想进行说明:
1)收集现状的数据;(检查表)
2)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层别法);
3)找出现状最主要的问题;(二八原则、柏拉图)
4)分析主要问题的所有可能的原因;(鱼骨图)
5)对这些可能的原因进行试验,确认这些原因是否是真因;(散布图)
6)对这些真正的原因进行管控,并对这些参数进行管控(控制图SPC
所以简单来说,品质改善的思路是这样的:
发现不良——找到主要不良——找出可能原因——验证,找到少数真正的原因——改善
品质改善的工具在不管进行演化,系统性也在不断增强,直到6sigma的诞生。相对而言,6sigma本身并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只是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统计学技能而已。明白了6sigma的整体逻辑,你会发现其实很简单(以下5点如果不理解可以直接跳过,不影响后续阅读):
1D(定义)阶段:定义现状的问题,并找出主要问题,建立改善的组织架构,制定目标,给出经济效益(证明这个项目值得做);
2M(测量)阶段:对造成主要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原因进行初步的筛选;(MSA,是要证明你收集的数据时有效的,PFMEA对制程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原因的筛选)
3A(分析)阶段:对初步筛选出来的比较有可能的原因进行试验,并以统计学的工具进行验证(比如均值比较,方差比较等)
4I(改进)阶段:对这些A阶段筛选出来的主要原因进行优化(DOE,先做部分因子DOE,全因子DOE,最后有必要的话,进行RS(响应曲面DOE));
5C(控制)阶段:对这些关键因子进行管控(控制图(SPC)和标准化SOP等);
所以简单来说6sigma的改善思路还是这样的:
发现不良——找到主要不良——找出可能原因——验证,找到少数真正的原因——改善
进过上面的分析和对比,我们会发现,不管品质改善的工具如何演进,但是品质的核心思想一直没有变——二八原理——“抓重点”,发现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控制主要变量,取得突破性改善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6sigma一直以快速突破性改善为基本点。
从精益到总经理(7)每次都不好过的试用期
辞职后,进了一家日资企业!在日资企业,转行做精益生产。TitleLP leader
当然了,之所以公司招聘这个职务,是因为上一任辞职做咨询去了(现在在广州,做的还不错)。只是没想到,几年之后,我会步他的后尘,人生如戏!
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找份工作,还是6Sigma BB的功劳。说起来,咱也是IELP6sigma人才了,呵呵!
本来是LP,结果,试用期反而干了IE的活!
上班第一天,非常公式化,首先和同事们打招呼,相互认识一下,在同事的带领下,去各个部门拜了一下山头,其次文员帮忙领了办公用具,申请了E-mail等,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晚上,回去吃饭,冲凉,睡觉……
接下来,按照自己的预期,是要先看一下公司的程序文件,了解公司的流程。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痛苦的。
第二天,大清早一上班,生产部的经理就打电话过来,大概是说他们生产的一款产品X(牵扯公司的机密,用X代替),产品是日本客户。目前的生产状况比较简单,这个制品是在亏钱的,我们每做一个制品,就会亏一元人民币,看看能不能去安排人过去看看!针对生产部经理的说法,我是有腹诽的,这样还叫“状况比较简单”,那还有复杂的状况吗?
放下电话,我一想,不对呀!这个活不应该是LP的,应该是IE的。怎么会找到LP头上?莫非……
我叫过来一个兄弟Ava,了解了一下这个产品的生产状况,原来该制品在公司已经生产了一年多了,之前IE的同事是有针对该制品进行了一些改善的,只是,这些改善都是针对一些动作方面的,改善的效果不是特别显著,而关于layout变更和线平衡方面的东西,由于效果方面不是特别显著,一直没有得到生产部门的认同,所以,改善也就不了了之了。
Ava并且暗示,生产部看到LP部门有新来的,应该是想试一下会不会有什么好的idea,看看能不能改善一下现状。
从事业PC了解到的信息,此model的订单水平大概为180K / Mon,后续的订单将会增加,面对订单增加的压力,现有的5Line已经不能满足订单需求,准备重新开一条Line,以满足订单订单增长的需求。
另外,从兄弟们给我的数据来看,制品的不良率大概在10%左右,之前三个月的UPPH的数据为0.53H
大致情况了解之后,这个活看来还是要接啊!
大家注意了,UPPH0.53H,如果提升10%,(当时的人工按照¥5/H),节省人工成本才0.5元,也就是说,如果要想节约1块钱的人民币,UPPH需要提升20%,要想赚钱,UPPH需要提升20%才可以,所以,改善的目标必须定在25%以上,压力感觉越来越大了。
于是,安排兄弟们把现场最新的数据重新测量了一遍,拿到最新的数据。
(当然,针对各位IE的同仁来讲,这些工作都是一些非常程序的数据收集工作,具体的过程也就不说了,只是,提醒各位兄弟姐妹,在收集数据时,数据要尽可能的全面,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收集一些离散型数据,针对离散型数据,其特点是包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少,但是,对于精力的耗费也会相对较少,经过这个过程之后,找到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收集连续性数据,这样的话,对于精力和时间的消耗相对来说,会减少很多。)
当然,在这个项目中,我是走过弯路的,数据的收集方面也是有漏了一些信息,导致这个项目的周期延长。后面会提到!
通过了解,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上是这样的:
1)工位之间的WIP数量控制在5PCS以下;
2)整条Line的 人员数量为17人;
3)通过收集各工位的工时数据,发现,线平衡的水平在80%以上;
附《产线平衡表》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74E.tmp.png
Work Content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76E.tmp.png
兄弟们整理好数据之后,说,这条线的线平衡没什么可以改的!
我看了数据之后,觉得整条Line的状况还算是不错的,好像除了线平衡有点低以外,其他都不错。在这里,我想大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说现场的实际状况已经没有特别大的问题,只需要进行个别工位的微调整就可以了呢。仔细考虑一下,什么情况会造成上述的情形呢?造成上述现象的情况有两种:
1)整条Line的线平衡确实很好,没有什么可以进行改进的地方;
2)整条Line的线平衡的瓶颈在整条Line的第一个工位,其后面所有的工位的工时都小于瓶颈工位的工时;
针对第二种情况,依据我个人这几年的经验,Line上的工时数据是存在陷阱的。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由于瓶颈工位在整条Line的第一个工位,瓶颈工位后面的工位的工时数据会存在比真实值放大的现象,我称之为数据的“失真”,原因在于,瓶颈工位后面的工位的工作速度会被作业人员人为的放慢,在能够满足前面工位的产能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按照应有的速度去完成工作。这种情况下,作业速度就会被放慢,作业时间也就会比真实值变大,作业速度放慢的程度视该工位工时与瓶颈工位的工时的差异决定。
(提醒各位从事IE的兄弟姐妹,瓶颈工位后面的工时被人为变长而“失真”,因此,在没有绝对的把握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将瓶颈工位放在第一个工位,否则,很容易产生瓶颈工位后面数据的失真,而这种情况会给后续的改善造成很大的困难,你会很难和制造沟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原因归结为第一种,那么,这个案子就可以结束了,但是,这样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只能假设第一种情况不成立,那就只能是第二种情况。怎样证明呢?很简单,实验。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实验。首先,召集MFG/PE/QE/QA开会,会议的主题很简单,我们的现状是什么,我们的问题是什么,为了验证问题,我们需要在第一个工位增加一个作业员,确认增加一个作业员之后,整条line的产能是否会提高,然后,就是分猪肉,每个部门需要完成什么工作,但是,由于制造人员紧张,试验只有一天时间。看产能状况。
好像所有的工作都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其他异常状况发生,基本上就可以看到成果了。因此,我还是很乐观的看待这次试作的,虽然兄弟们并不看好我的这次试验。
其实,关于这一点,我是有乐观的理由的,因为,之前在上一家公司,IE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产线的状况,IE可以做一言堂的,如果要进行产线变更,只要做好“临时的SOP”,交给工长,按此执行,IE现场指导,看结果就可以了。
生活就是这样,生活的多彩就在于我们永远不知道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这一方面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可以期待美好的未来,同时,也给了我们失望,让我们可以了解痛苦和悲伤,正是由于痛苦和悲伤,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
在试作的当天,安排兄弟们更换了新的SOP,并指导员工按照新的SOP进行作业,当产线运作正常之后,安排一个兄弟统计产能,结果他偷懒了,只统计了三次数据,虽然新增加的员工的熟练度不是很高,统计的数据还是不错的,发现还是有10%以上的提升。
下班之后,我从生产管理系统中download生产数据,发现产能没有提升,为什么会这样?我是有点想不通的,分歧产生了,应该以哪份数据为准呢?生产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是公司的官方数据,而我的数据只能称为“民间数据”,在二者之间产生分歧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官方数据”,以“官方数据”为准。虽然我们有理由相信生产部造假,但是想不出造假的动机何在。
为了验证我们的疑问,就需要重新试作,这次是LP部门对于改善非常有信心。但要求再次试作的时候,又遇到了问题,MFG部门以没有多余的人员试作为理由,导致试作只能暂停。新的试做被安排在一个星期之后。
(这种情况,应该是IE同事经常遇到的情况,尤其IE部门的影响力不是特别显著时,这种情况发生的更为普遍,因此,我们在进行试作前一定要深思熟虑,确保前期的每个实验步骤都尽可能有效,这样,才能逐渐带起team的士气,整个team才会慢慢产生凝聚力,整个team才会越来越愿意为你的想法而改变,否则,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前期的试验连续不成功两次或以上,整个team的士气会变得越来越差,team成员会变得越来越倾向于安于现状,改善工作的阻力也就越来越大。)
项目进行到这里,似乎陷入了僵局。
在想办法进行第二次试作之前,我和兄弟们依旧每天到现场,一方面,既然team已经成立了,在不能进行大的动作的时候,大家也不能闲着,那就得找点事情做,找一些现场可以立即改善的点进行改善。大家找事情做,就不会闲下来,team也就不会停滞。
另一方面和现场人员经常沟通,一方面了解生产现状,另一方面沟通感情。在一次和PE聊天时,PE的一个兄弟告诉我一个事情,关于第一个工位的治具,由于精度要求比较高,是非常贵的。需要2000+元一套,同时,需要的数量也比较多, 现在由于客户订单增加,需要委外加工新的治工具,鉴于这种情况,如果在第一个工位增加一个作业人员,治工具的需求数量也会增加,治工具成本会增加,同时,由于增加的治工具需要加工时间,可能要等到半个多月之后了。
既然是这样的状况,我安排Ava他们进行了作业分析。
通过对第一个工位的作业进行人机联合作业分析,发现很多作业作业是不需要在此治具上进行的,既然不需要在此昂贵的治具上进行作业,那么,现有的作业方法就构成了治工具的浪费,将不需要在治工具上进行的作业分离到其他工位,减少瓶颈工位的作业时间,刚好可以验证之前没有进行完的试作,因此,将作业进行重新分解,得到了下表:
ECRS类型
内容
目的
取消
1.将1假接着作业移至后面的工位;
改善瓶颈工位作业多/NVA作业多
合并
2.对移动假接着后的作业进行合并;
改善瓶颈工位与其他工位工时差异大
重排
3.对于合并后的工序重排;
改善平衡率,
工位
工位名称
作业内容
人员
1
1点胶
(1)装coil到治具上;   
2
(2)装治具到本体上;   
(3)配线;
(4)点胶;
(5)UV
(6)引线整形;
(7)拆治具并装H;
(8)传到下工位;
2
1焊锡
(1)装产品到治具上;
1
(2)定位引线;
(3)焊锡
(4)取出拆多余引线;
3
外观检查
(1)外观检查并传到下道工序;
1
4
……
……
关于第二点的合并和重排,就变成了两个人完成同样的作业,关于这点的考虑,是这样的,其实,关于工位的ST,除了一个均值(μ,也就是我们常用的ST,)还有一个是标准差(σ),这个一般是我们不考虑的,但,实际上,σ对于动态的平衡率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而且,随着μ的增加,σ的值也会随着增加。也就是说,波动会逐渐变大。所以,将工位合并后,两个工位的作业内容相同,就不会存在相互影响的状况,关于这点,举个例子:
第一个工位:39S/38S/34S/35S……;       均值为:36.5S
第二个工位:34S/35S/38S/39S……;       均值为:36.5S
如果按照均值计算,平衡率为100%,但是,实际上,
第二个工位在完成第一个制品的时候,会等待:39-34=5S
第二个工位在完成第二个制品的时候,会等待:38-35=4S
当然,工位之间适当的WIP会减少这种等待,但是,不能预防所有等待的发生,尤其是面对这两个工位共用治具的时候,这种等待表现为治工具的回流速度减慢,而导致产能降低。
因此,鉴于这种情况,将工位的作业内容设置为完全相同,二者之间就不会产生干涉,当然,这种方式也被产线质疑过,两种方式的对比结果是二者之间相差10%以上,因此,将二者作业分离的方法在本方案中采用。(当然,之前有交待过,治工具的费用很高,这也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对策。)
分解之后,新的方案就形成了,然后,继续开始新的试作,同样是召集各部门人员开会,确定了各部门人员的试作时间和工作。
针对试产,我很担心的一点就是,如果前面工序的产能提升很多,后面工序的产能能不能跟得上?甚至我都和生产部沟通,准备了一些放置WIP的托盘。结果呢?
到了试作的那天,我真的是全程跟踪,确保不会上次的问题再次发生。
经过统计,前两个小时的产能为,相对于Baseline提升了24.5 %,开门见喜,好事啊,高兴中,诧异中,为什么没有WIP多出来(这才是我说上面的关于“失真”的原因)?当然我也不会没事找事,要求他们一定要有WIP不是?
中间处理了一些异常问题点,一天的产能统计下,与Baseline向比较,提升了31.3 %
亲自整理完当天的数据,已经晚上800多了,下班,吃饭,冲凉,睡觉……
第二天,召开试作总结会议,会上,将结果通报,team成员都很开心,接下来就是继续跟踪,看产线运行怎样,又给各部门在试运行期间分了任务,然后,散会,会后,整理会议记录,将会议记录发给与会人员。
随着作业人员的熟练度越来越高,试运行一个礼拜后,将品质数据和之前对比,没有显著差异,将产能数据与之前对比,结果如下:
时间节省0.53-0.29)/0.53=57.1%
按照此能率计算,一年的效益为:
该项目年项目预期收益(12个月计算)为(人民币):
(0.53-0.29)*6*180*1000*12= 3,110,400元
计算步骤参考如下:
通过team的努力,UPPH从原来的0.53H降到0.29H,节省了 57.1%;
订单预期:产品X订单为180K/M(该数据来源于事业提供的信息)
下面是半年的UPPH推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的熟练程度也会增加: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277F.tmp.png
其实,关于线平衡的改善和应用,属于IE基础技能,基本上,只要从事IE的,都知道这个工具,这里我把这个案子单独拿出来,只因为这个案例比较有代表性。主要是提醒各位在使用上的一些陷阱和不注意的地方,抛砖引玉吧!
很多时候,知识是死的,需要我们灵活运用!还是那句话“绝知此事要躬亲”!

请关注微信号“donggede”,带你进入实战群,在这里,您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一吐为快,众多专业人士为您建言献策!我们定期开展实战案例分享活动根据本文章内容进行详细案例阐述
关注微信公众号“快速精益之道”:
根据每天微信群群友问题以及众多人士的解决思路进行归纳,给您整理出整个讨论过程,并通过公众号推送,在这里,您可能会找到自己问题的解决思路!

您想参加IE/LP等实战系统讲解课程吗?您想与众多专业人士进行课堂交流吗???赶紧加QQ群:“快速精益之道” 群号:521294291

定于2016年1月13号晚上在微信群进行:“七天极限改善实战案例分享”,欢迎加入讨论。

精彩评论1

热眼冷视 发表于 2016-1-9 16: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学习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skyspaceman

微信群:精益大本营

QQ1群:176343137

QQ2群:38787350

全国服务热线:

13928439879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深圳市宝安区前进二路
326186246@qq.com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精益大本营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2001-2013 Discuz Team.  苏ICP备11088591号-2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