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原来品质改善与效率改善真的不一样! 品质的发展逐渐明确划分为两个方向:品质体系与品质改善! 今天主要聊品质改善,至于品质体系,参考我之前的描述吧! 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会发现在企业的改善中,一直存在两大体系,除了效率体系外,还有一个体系——品质改善。在效率改善不断演化的同时,品质改善也在不断进步,发展到今天,最牛的当属6sigma(这里,以DMAIC为分析对象)。 事实上,在我的理解中,尽管品质改善在一直进化,但其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当然,这主要决定于我的品质经历,从刚开始接触最基本的品质工具,后来不断扩展,直到几年前考了BB)。 下面,我想通过对比,把品质改善的核心思想进行说明,至于品质工具,如果我们建立了体系,可以把各种工具分门别类的填充到我们的体系中,这并不困难。我以最基础的品质七种工具为例对品质改善的思想进行说明(以下几点,如果看不明白可以跳过): (1)收集现状的数据;(检查表) (2)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层别法); (3)找出现状最主要的问题;(二八原则、柏拉图) (4)分析主要问题的所有可能的原因;(鱼骨图) (5)对这些可能的原因进行试验,确认这些原因是否是真因;(散布图) (6)对这些真正的原因进行管控,并对这些参数进行管控(控制图SPC) 品质改善的工具在不管进行演化,系统性也在不断增强,直到6sigma的诞生。相对而言,6sigma本身并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只是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统计学技能而已。明白了6sigma的整体逻辑,你会发现其实很简单: (1)D阶段:定义现状的问题,并找出主要问题,建立改善的组织架构,制定目标,给出经济效益(证明这个项目值得做); (2)M阶段:对造成主要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原因进行初步的筛选;(MSA,是要证明你收集的数据时有效的,PFMEA对制程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原因的筛选) (3)A阶段:对初步筛选出来的比较有可能的原因进行试验,并以统计学的工具进行验证(比如均值比较,方差比较等) (4)I阶段:对这些A阶段筛选出来的主要原因进行优化(DOE,先做部分因子DOE,全因子DOE,最后有必要的话,进行RS(响应曲面DOE)); (5)C阶段:对这些关键因子进行管控(控制图(SPC)和标准化SOP等); 进过上面的分析和对比,我们会发现,不管品质改善的工具如何演进,但是品质的核心思想一直没有变——二八原理——“抓重点”,发现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控制主要变量,取得突破性改善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6sigma一直以突破性改善为基本点。 在品质改善中,也一直秉承改善无极限的理念。6sigma追求“零缺陷”,这与精益生产追求“零浪费”的目标并无显著差异。 但是,品质改善一直在消除最主要缺陷的道路上前行,这是与效率改善最基本的差异。当品质持续地以消除最主要的缺陷为目标时,企业的品质改善道路就是最优化的(也就是捷径)。 (偷偷告诉大家——所有的品质人员都知道,不可能消除所有的品质不良,只是没有人说出来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品质人员一直关注主要不良的一个出发点。你想啊,既然我们不能消除所有的不良,那就只能消除最主要的不良。) 事实上,二八原则不仅是6sigma改善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符合企业资源的特性的。 因为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个资源包括了人、材料、设备、资金、能源等各个方面。比如人员,每个部门的人员是一定的,当这些人力在完成一个改善的时候,其他的改善就要向后延迟。但是,任何一家企业,每个月30天都是相同的。 所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企业应该讲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要的20%的问题上,这也是二八原理。 好了,了解了品质改善的逻辑之后,我们再来看精益生产。且看下一部分! 欢迎加我微信15119213376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