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做IE很多年,后来开始做精益;中间也曾经做过管理等职位。不同的角色思考的东西会不一样。将个人的一些感受分享于大家供大家思考。
做IE时做一个改善,看到些微收益就觉得了不起,后来做管理才发现,那些小的改善收益与流程上浪费掉的是小巫见大巫,于是又立志于流程改善。最后接触到更高的层次,发现一个战略性的决策错误,可以让一切都转眼成空。鉴于以上的经历,再回头看精益,其实在国内很多人对精益都赋予了太高的期望,其实精益也是木桶的一块板子,不是全部,那些希望借鉴精益而想让整个企业如何脱胎换骨的想法,有点太偏颇。我自己觉得,一家企业首先取决于这家企业的头,然后是这个头用了一些什么样的人,对的人使用正确的工具或方法,产生好的结果。
说了上面这么多,其实还是想说,为什么我们会困惑什么叫精益,要怎么样推行精益?为什么有这样的困惑呢?我个人觉得是因为大家对精益的期望很高,觉得好像无所不能,推行了精益,企业的什么指标就会提升多少多少,什么企业推行的效果如何,多么成功。学习了很多方法,却忽略了那些成功的企业是由谁推行的?就像一个人使用一把刀可以做成可口的菜一样,刀(精益)其实很多地方可以买到,成功是因为刀?我个人觉得是因为这个人。这个人的职位、背景、可获得的资源等。其实精益的需求者本身才是最主要的。否则就会变成是买了精益这把刀,切菜是快了,改善也做了一些,但总归不能形成合力,对企业没有大的改变。因为精益真的要有效果,是要打破一些束缚的。否则早就做了,还要找精益?如果一切都没变,只是多了精益,精益推行者就能改变了?
大部分的精益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身上可以做到类似于变革者的角色,消除一切浪费,精简一切流程,竟可能缩短周期,降低库存等,实现企业变革;但限于各自部门的定位及可以获得的有限资源。最后很多事情都是在做,却都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所以大家开始怀疑精益,到底什么是精益,如何做会有效果?
所以中国的精益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是企业最高管理者,还是从事精益的精益人,只有这俩个条件如干柴烈火般碰出火花,才是真正的精益春天到来的时候。精益就是为了满足一些具体的需求而产生的,没有明确的需求,没有切实的支持,那么精益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