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硕文教车间的现场听到还要检讨自働化以节省人力,而我们谈到TPS(丰田生产方式)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持续改善,提高效率,节省人力。但是,当这样的省人行动终有一天省到我们自己头上的时候,我们的顾虑就是,会不会下一步就把我们自己省掉了呢?如果改善的结果会导致人员失去工作的时候,不用怀疑改善就会进行不下去。 对此,我们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节省人力的时候,将最优秀的员工挑出来(这有违背了一般人想将最得力的人留在身边的想法),但这是启动良性循环的初期障碍,把优秀的人调出线外,可以继续作出更好的改善。丰田的班长就是这么形成的,不是因为缺少班长而把人配置上去,而是经过改善后将人多出来,再做原来没人做的改善工作。 对丰田而言,改善省下来的人力就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并进行销售。但是,如果因为整个市场份额的局限,导致我们无法卖出更多的产品的时候,怎么办呢?比如,假设我们的产品已经占有市场份额的40%,或者像丰田在美国那样,市场份额已经饱和了,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另一个方向,让优秀的人去开发新的领域,如提高产品所属的区域,让产品结构发生变化。不仅做中端车,也做高端车。 所以,这里有这样一个公式: 我们谈到提高生产力,就会用产出/投入来衡量。什么是产出呢?产出就是我们做出来的产品,但其中若只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就是销售,则另一部分就是还没有被卖掉的,即库存。以前,我们将公式进行到这一步就为止了,亦即做出来的产品就卖得掉的时期。所以,如果要提高生产力,只要努力提高产出就好了。但现在应以销售当分子,库存不能算产出,因此大家就会注意到不要做出库存了。 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企业也是这样想的,我既然请了员工,那大家就努力工作生产吧。我们都会很高兴,因为生产力提高了。大家都领会到论件计酬或是生产奖金。但是,这里的风险,也就是没有卖掉的库存,其实最后会变成公司的负担,这些风险最后还是会被企业主承担。 我们一般建议,也许生产线只看生产量,但公司经营应看销售额的生产力,要规划提升销售生产力的管理系统。否则又回归到库存是罪恶的关键点。 所以我们讲,尽量不要库存。 我们可以把这个公式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销售除以这部分的投入1;另一部分就是用生产库存的投入2,加上很多浪费的根本没有产出的投入3,这两部分的和与库存的比值。没有产出,也就是上面公式里的“O”。 所有的生产系统的规划都应该是这样一种情况:原材料直接生产成为成品,卖给客户。就像这样(如下图)。 但是,由于有很多局限,如客户的局限、供应商的交付周期的局限、原材料品质的局限,或者自身流程稳定性的局限等,实际上,我们的状况是这样的(如下图)。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建议,在不能放库存的地方就没有库存,能放库存的地方就放够库存,这样就能够让这些小鼓包(库存)拉平。这些小鼓包是怎么产生的呢? 虽然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不保有库存,但也应该是有管理倾向的。若需在靠近客户端放置成品库存,不如放在生产车间的在制品,更不如放在靠近供应商端的原材料。为什么呢?因为成品的可灵活调配性不如原材料。
最后希望的是一直退到哪里呢?最好退到埋在土里的时候。什么时候要了,就挖出来,然后很快地一路生产成为成品,卖给客户。 有人说我们能够控制供应商,然后就拼命把库存压给供应商,变成供应商的压力和责任。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是一旦我们有能力在自己的工厂将库存从成品挪到原材料时,我们就能够帮助我们的供应商也这样做,那他也能帮助他的供应商这么做,因为这些技术都是可以复制的。 其实,库存是什么啊?是我们的担心!我们之所以会担心库存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或不想解决那些令我们担心的原因。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道理。 能力怎么来?在制造过程中遇到问题,伤脑筋地解决问题,这样才会锻炼出能力。 我们说省人,绝不是减人。许多企业现在很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业务外包,短期来讲可能很有利可图,但长期来看,把产品都给别人做了,让别人得到了锻炼能力的机会,自己的能力却没得到锻炼而越来越差,是不是这样的?而且,减人也会让人觉得不好、没有安全感,一个厂长原来管100个人,现在减到只有60个人了,他感觉肯定没有100个人的时候好。 我们在省人的时候,通常都喜欢省掉那个最差的。其实,这个最差的到哪里都还会是最差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这里的“问题儿”到了哪里都还是会是“问题儿”,最后他就只能走了。而如果你省出来的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那他的生存能力也一定相对较好,这样,他就可以被拿来做更多的业务拓展,帮助大家创造更多的价值,争取更多的业务。 (感谢活动的志愿者、来自伊莱克斯(杭州)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的EMS变革代表王劭禹,协助高质量地记录和整理了当日的现场分享内容。文稿已经李老师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