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企业现在面临人员稳定性不高、员工工作积极不高、抱怨较多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益的推进,其他企业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请大家说说看。
好像现在所有公司都有这个问题,年初的用工荒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一线工人大量离职,流动性极大
可是班组长之类流动性就会少很多,如果你在推精益的时候走的level比较高,让厂长来推,影响应该不会太大
针对新员工影响效率,推动产线的标准化是比较关键的,SOP做做好,培训也跟上
除此之外还可以这么搞:
1.对产线上的岗位进行分类,比如分为:打螺钉岗位、插件岗位、涂胶岗位等那么打螺钉岗位就可以互相支援,教新手
2.多能工,区分关键岗位,并要求其他岗位人员会做关键岗位,岗位空缺,则把老员工顶上关键岗位,新员工上对熟练度要求没那么高的岗位
3.有一招比较狠的,比如你的岗位按难易程度分是1比2难,2比3难。新员工来了就让他上3,然后再来新员工就把以前的3调去做2。欺负新人有时候也是一种管理手段,当然这是班组长自己的技巧,上不了台面
小改善和大项目
楼主
发表于2011-05-06 09:38 |您是本贴的第132个阅读者
面对一个企业客户,精益推进可做大亦可做小。如何把握得当,恐怕还得因地制宜。
比较常用的做法是,以一系列小改善(或称Kaizen Event, blitz kaizen)起始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起到振聋发聩的功效。所谓buy into it, 即指此。当取得Wow effect后,可以实施大方案。
我曾经在思考这样的模式是否好。实际上,如果小改善无法取得wow effect, 则功力消减,后续大方案的推行也可能遇到阻力。
反之,若人心未孚下,便以大方案开头,极易引来唏嘘声四起。因为精益的概念对平常人来讲本就匪夷所思,而浅浅的认知教育不足以真正改变长期累积的传统思维习惯。
小改善可以做得比有组织有目标的Kaizen Event还要小。走进现场,浪费随处可见,原物料的摆放位置,工人的走动距离,一弯腰,一抬手,重复搬运拿取等等。。。可以立刻动手则无须计划思考。所谓的just do it,即指此。一个小工段改下来,效率显著提升,现场清晰有序。效果彰显,则无须说服。
而大方案的制定在价值流分析及诊断后作出。公司的制造周期,库存周转,品质,效率一一分析后,要害浮现。抓住一点牵动全身。依此制定全套战略方案,全面解决方案。练好基本工---5S,TPM, 标准工作等,稳扎稳打,加以时日。在有效的变革管理保证下,发挥全员力量,佐以文化建设改变管理模式,成功的曙光可见。
说得简单,但以上每一件事,没有轻易达成的,任何一件都可能被随时腰斩。
失败的原因许多,以我不多的经验总结下来,大概有:变革管理失败(如未设置各单位的KPI或未能施行,则精益与公司战略无法融合甚至互为水火),单纯追求工具运用(今年TPM,明年后拉系统),不注重文化建设(以旧管理模式在利用精益工具),无法调动员工参与(使变革成为少数精益精英的游戏)及追求短期财务效益等。
其中,在欧美企业,最难改变的管理习惯是一味的目标管理和单纯地追求短期财务效益。像5S和标准工作,并不能带来短期效益的事情则放任不做,而专注于功能性工具的运用如快速切换和后拉系统。建无地基之楼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