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流管理似乎是很新的内容了。名气很大,见到的实例却很少(某种程度上,比见到成功的6 sigma项目更为少见)。
不过《精益思想》里面确实以很厚的篇幅讨论价值流,这个颇为让我纳闷;更有一些西方人士,谈到精益,马上就会想到价值流。
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日本培训TPS的老师,只字不提价值流。
在以前接到的各种培训里面,价值流管理,似乎是很突兀的加进来,和其他的工具方法,似乎很难融合在一起。
种种迹象似乎表面,价值流更应该是西方人的发明,尽管我没有研究过相关的历史。
过几天有空在慢慢的写一些价值流方面的东西吧。
关于价值流管理方面的介绍,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所谓《learn to see》了。
这个名字本身就取得很有意思,学习观察,本就意味着作者希望在观察方法上有所突破。那么如果在learn to see 后面加两个字,as whole, 那么就很妥当了。
日常的工作中,很多人都是局促于某一个部分,如仓库,制造,物流,质量等,往往着眼点于自己的一小部分,做事情也着眼于自己“份内”的事情,因此内耗或者其他降低整体效率的事情,倒也是很常见的。
从工厂的收货一路走到发货,走得慢一点,你就可以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陪同你的是生产经理或者其他人的话,你就会听到很长的故事,再一追问,就会得到是“他们”引起的这样的答案。再一追问“他们”是谁,那么不外乎就是其他部门的人。再细细纠察里面的问题,特别的技术问题倒是少数中的少数了。
问题真的是“他们”引起来的吗?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事出有因,那么在里面的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责任了。
因此,需要有人站出来说,我们从整体来看吧,事情,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
我想,有这个站出来的这个人,才是做价值流管理的第一步吧。
如果我们有一个人,能够从全局上协调问题的解决的话,那么下一步就是要去看,我们的价值流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还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建立一个价值流的负责跨部门团队。这个团队的职责就是要负责价值流图观察,绘制,选择所谓的“时间陷阱”等等。
价
值流方法里面,有比较多的的专业术语,而绘制出来的价值流图,如果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话,则只能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如果一旦绘制出来的价值流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则注定了项目很难得到大多数部门的支持(如果大家不能理解对于全局的意义,那么即使有变化,那也不能持久)。因此,挑选出来的团队,需要拥有价值流的基本知识。
其次,选择出来的团队成员,必须可以代表其部门做出相关的决定。改善的过程,可能需要某些部门做出让步或者做出相关努力。所以,如果决定能够在团队内部决定的话,那可以加快随后的改善速度。
如果团队成立的话,则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绘制价值流。所谓“恰当”的时间,指的是生产未发生和平时大相径庭的情况。而最重要的是,测量的现场,必须能够说明问题。这个要求,在于生产速率变化比较大,或者型号没有明显的80-20分布的时候,则相对来说比较难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