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去了一家企业做评估,顺便参加了他们关于新厂的规划布局的研讨,在这个会议里面,着重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想利用这次机会上一套条码系统,以方便物料的地址管理以及先进先出,这本来是非常好的建议,但是恰恰是这个建议,引发了我的一些问题。
“问什么要上条码系统呢?”
“因为现在找不到物料!上了条码就可以很快找到!”
“那么现在如果不上条码,可以有其他方法保证快速找到物料和先进先出吗?”
“没有想过!我们这里有60%的急件,我们要天天找产品!”
“那么60%的急件都是什么产品?”
“没有统计过,不知道!”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急件?”
“各种原因,不知道啊!”
“急件少了,物料有顺序了,是不是会好找?”
“那倒是。不过还是条码好,找的快!”
“而且即使上了条码,设定了呼叫系统,有考虑过配送人员的物流顺序和顺畅性吗?
“哦,这个倒是没有考虑啊!”
“你现在仅仅是简单的呼叫送料,也没有模拟过每个工位的节拍和循环,肯定会导致配送人员大量的无效浪费走动和搬运。”
“哦,这个也没有想啊!”
“所以,还是先定义好问题,梳理流程,然后再改善吧!”
以上是一种典型的规避问题思维,并没有真正的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去思考,仅仅想利用工具的便捷性驱动问题解决,却忽略了工具的使用是在思维的基础之上,即应该考虑如何梳理流程,找到根本原因,彻底的解决问题的发生。
因为软件系统不会骂人,所以当人们把问题推向系统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觉得理所应当,而且大家落得一团和气,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一点就是大家对工具的追求太过于热衷,你用铁楸挖水,我就用挖掘机,你用挖掘机,我就用钻井队,但却不去想,这个地方适不适合挖水,能不能挖出水来,整个都在浮夸,就如同言必称精益。
试想当年,大野耐一先生也是边干,边琢磨,边改善,并没有很多时髦的精益工具,而大野先生就是那种要把毛巾里也要拧出一滴水的人,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精神和彻底的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有再多的工具又有什么用呢?而所谓的精益的工具,没有一个背后不是体现了思维的逻辑在里面。
再举一个例子,之前也曾经说过,经常会有人问我一些常识性或者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其实我也不会,但是我会在百度之后告诉对方,然后对方就会说一句,我擦,这都会,牛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