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令人跌破眼镜的丰田生产方式(1.1)
在提到丰田生产方式时经常可以听到“流”或“造出流”。下面就对这个流,根据改善步骤进行一下解说。
首先,对丰田生产方式形成之前的一般生产方式,以生产四角形的螺母工序为例来看一下。
假设这个工序是由以下4道工序组成的:
①将宽20mm、厚5mm的带板切成长300mm,制作出产品B(2秒/个)。 ②在产品B的下方开孔,制作出产品C(60秒/个)。 ③在产品C的下孔处进行螺丝加工,制作出产品D(40秒/个)。 ④一边对产品D进行目测检查,一边以每100个为单位装箱,制作出产品E(400秒/100个)。
(1)改善前的状况(团子生产)
①~④生产时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各自以1个月的量进行生产。此外,其他还有几种产品,都是按照1个月的量进行生产(参照图1)。
图1 每月的销售量是1.5万~2.5万个,非常稳定。交货是按照每箱100个为单位,销售出去的部分通过下下个月的生产予以补充。
因此,本月的生产就是为了补充上上个月销售出去的部分。上个月销售出去的部分要在下个月进行补充,因此刚刚发出对原材料带板的订货。带板是1卷50米,每卷可以生产166个。
由于①工序是按照每卷的单位进行生产的,出现余数就会增加库存。
因为①~④工序都是按照自己独自的月度计划在生产,因此仓库里的中间产品总是保持在最大销售时的2.2万个以上。据此推断,仓库整体最少也有12万个(6个月的量)以上。在这种状态下的工厂里,是不存在“流”的概念的,有的只是本月生产多少个的概念。因此,当发生故障时也不会有人紧张。如果是读者,您会怎样推进改善呢?
如同登山一样,到山顶的道路会有很多条。如何选择最适合这个工厂的方法,以及如何加以展开才是最重要的。
这里有个绝对禁止的事项,即将别的地方实施推进改善成绩突出的做法直接应用于这个工厂。这就像在登山时一下子把在山脚下的人拉到了接近山顶的地方一样。首先,必须检查该工厂的实力。具体来说就是,以1个月的量为单位进行生产,就意味着中间可能发生了设备的故障,或出现了次品,而最后综合起来还是凑够了1个月的量。这时,先要测定目前的实力,然后从如何提高该实力开始入手。
(2)改善步骤1 “周次生产”
首先,要对会计部门人员和岗位负责人说清,减少库存可以改善现金流,虽然从会计学上来看短期内有可能出现赤字,但从长远来看一定会赚钱的。
然后,将仓库里A~E库存的一半封起来。生产上①~④工序都改为以1周的量为单位进行每周生产,并且在“生产管理板”上注明每小时的产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以前只要在1个月之内生产出指示的量即可,没有生产速度的概念,而通过在生产管理板上记下每小时生产出的量,便产生了“速度”的概念,即“时速是多少”。当收集的数据多起来以后,就会发现快慢的变化很大,这种变化就是问题所在。当发现各工序的问题,如设备故障、质量问题等时,必须彻底追究真正原因,并制定出根本对策。
其中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故障,质量上也没有什么问题,而产量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是由于作业顺序和作业方法所造成的产量不同。当发现这一点时,员工自己也会开始动脑筋,考虑如何才能更快,而且不累,还可以保持一定的速度,从而想出办法进行改善。这就是“标准作业”。
(3)改善步骤2 “周单位的一口气生产” 这里的“一口气生产”中的一口气,与“一口气喝下去”的一口气是相同的。意思是中间不能停,一旦开始生产,就一口气下来直到完成为止(参照图2)。
将从②工序出来的产品C运到仓库,过一段时间再从仓库里把C运到③工序去的生产方式浪费太多。 图2 将②→③、③→④的搬运改成不再运到仓库里去,而是直接将产品送到后工序去。由于生产速度不同,即使有某种程度的库存,生产也会因库存用完而停止,这就是所谓的“Shishiodoshi生产”日式庭园中,利用杠杆原理经由竹管让水流动的装置。
这样,就会知道各工序速度不同的地方,如果没有适当的库存就会产生问题。
(4)改善步骤3 “工序的连结”
想办法消除工序间的速度差。假设这里有个钻床,将其放在③工序,将1个开完孔的产品从②工序移开,新设一个②″工序,配合④工序装箱的速度进行单人作业。
作业员P:新②′工序 作业员Q:新②″+③+④工序 这样作业员P和Q的速度基本上相同,因此可以进行连结。 图3 一边放出连结库存中的一部分产品,一边让工厂暂时停工,然后进行设置变更、工序变更,最后变成图3的样子。开始时在P和Q之间放一些缓冲库存,以观察速度的差。当然,如果库存增加就代表Q做得慢了,于是需要进行改善。当达到某种平衡以后,就在P和Q之间设置划槽(shuter),划槽上最多放10个库存。
(5)改善步骤4 “高频度(CHORO)领取以节省节拍时间(TT)” “节拍时间(TT)”是指下班时间之前完成今天必须做的工作的生产速度(秒/个)。
“高频度(CHORO)领取”就是为了让现场知道节拍时间,定期地(10次以上/班)、高频度地在工序里到处收集完成品的作业。通过观察能否赶上这种领取的速度,来判断是否可以按时完成任务。当发现不能按时完成时,一边采取应急措施,一边还要追究为什么慢了的真正原因,并加以改善。
从丰田生产方式的立场出发,改善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 其一,建立起没有“不合理(MURI)”、“不稳定(MURA)”、“不必要(MUDA)”(故障、次品、库存),可以顺利进行生产的现场。
其二,缩短过程时间,迅速应对客户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点,如果用“生产了多少个的‘量’来控制”生产,则会无法进行紧凑的管理。比如,如果让你用5个小时在浴槽里注入200升水,你会怎么办?上面的例子是等于让你在今天之内把浴槽注满的管理。于是,现场会把水龙头开成最大,等水溢出来以后再拧紧。
改善的最后阶段,就是为了可以使5个小时刚好注入200升水,即以1.5分钟1升水的速度对水龙头的“流量”加以调整。而且每30分钟要来检查一次,确认是否又注入了20升。这样,要想对是否紧凑加以管理,就不能通过“量”,而要通过“流量”来实现。而且,流过的单位越小,精度越大。当不断向着这个目标去追求时,就会发现最后是以1个为单位。这就是为什么说“单件流”最好的理由之一。
===
版权说明:本文由东方出版社独家授权《丰田现场的人才培育》在《标杆精益》微信杂志连载。如需转载,请包含本文全部内容,违者必究! 欢迎各位益友到各大网上书店购买《丰田现场的人才培育》,集团采购更大优惠,可直接联系东方出版社 孙宇靖先生:010-64258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