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考评理想模型 前三节分别分享了员工培训方案的框架/原则,企业新员工选拔和团队及文化融入过程,本节分享具体岗位培训的知识,核心内容在于考评(此为初期设计方案,当我们团队内部评价此方案时,大家都觉得考评方式比较有道理,内部进行了一次方案测试,发现此评价方案大有问题,难以实施,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差别,作为管理者,要谨防理想主义) 分享给大家理想模型: 四、技能培训 1、对岗位分类、分档 公司产品分BCM、IMMO、线圈、JED传感器、JED控制器、JSM曲轴传感器、TMAP传感器等大类,细分出100多种产品,且一个产品要分到3个以上班组,如果逐产品逐工位进行岗位定档,基本无法实施。 技能培训思路:按产品大类进行岗位定档(尽量保证公平),但不同产品同一工位,标准工时不同,注意事项不同,需要建立一个差异对照库(目前没有,后期逐步建立) 终极目标:建立岗位失效模式库,每一个员工都知道本岗位和上岗位的失效模式,便于异常产品在相邻工位间拦截。 2、同类岗位培训 同类岗位培训,以最严格标准进行评审,然后定标准; 后期必须面对一个问题:相同岗位需求的技能难度不一样,但是绩效是一样的 3、培训步骤及内容 四步法: ①Tell you告诉员工怎么做; ②Show you示范做给员工看; ③Fllow you学员老师一起做; ④Check you 学员操作,老师检查; 内容主要包括:作业指导书及指导书内要求的相关内容,岗位差异表,操作要点说明 4、培训过程把控(效果评价): D档和C档内又分为几个小的梯度: D档和C档操作难度都不高,容易学会,考评的主要是熟练度和质量缺陷模式的理解度; ①熟练度评价:分四段,熟练度评价需要重新评估标准工时,以便于评价效率,最终评分结果=效率评分*质量结果*质量过程(效率低于95%,判定岗位不合格) 熟练度 | | | 95%以下 | | | 95%—100% | | | 100%—120% | | | 120%以上 | | |
②岗位质量结果评价: 评价方法:岗位一次交验合格率,不取平均值,选取统计结果中最低的一次结果,然后对应区间评级评分,合格率低于90%,此次考评不合格; 质量结果(人为因素一次交检合格率) | | | | X≤90% | | | | 90%≤X≤98% | | | | 98%≤100% | | | |
③主动质量管理评价:引导员工对自身岗位进行自检,对自身岗位不理解,判定不合格 注: 通过指标,建立岗位要求基准,低于1不计入绩效,设定下限完成; 如何鼓励员工自觉多学技能,岗位数量(多能工就成了岗位绩效的重点); N岗位模型中,N决定岗位绩效,需要设计岗位数量N上限(4岗为上限,多学优先考虑晋级) 岗位技能精度建设(不论何岗位,做出岗位特色,此处要考虑绩效,如何考虑?) 岗位精度评价=熟练度评分*品质结果评分*主动品质评分 岗位精度评分≥8,可享受升一级岗位绩效; 培训过程把控不局限与①②③项,后期会不断丰富各类岗位的考核方式,对于技能要求较高岗位,会设定理论考核和实操考试两项,具体见附件 D/C档员工考评机制: 评价维度 | | | | 效率 | | | | | | | 品质结果 | | | |
| m2
| 主动品质 | | | |
| m3
| 最终评价 | | |
m代表评价项, 当m=0,此项技能不合格,此项技能不计入员工掌握技能数量项; 当1≤m≤2,此项为合格范围,代表了员工的正常水准; 当4≤m<8,颁发岗位奖品,列入岗位优秀员工备案花名册; 当8≤m≤12,员工享受上升一级岗位待遇,可跳级申请学习新岗位;(特高级人,考评奖品和奖状成本) 岗位绩效为NXm模型,N代表岗位数,X代表岗位档次(分A/B/C/D四档),m代表岗位精度,绩效档次中岗位的最高水准(荣誉),如有多个,标识为mⁿ; D档员工晋升到C档 班长填写岗位晋级申请表,现场工艺抽查 岗位晋级条件: ①岗位评价在3D22、3D4、4D2之上; ②班长推荐,现场工艺复核通过; ③正常的评价周期为2周,之后每双月评价一次; ④如遇特别优秀员工(技能精度极高,m≥8),自动晋级一档; 员工绩效变更:数据员确认后提供给车间主任,做绩效调整; D档和C档都属于大众档,评价方式一致; C档员工新增日常问题自解决能力评价项目 C档员工高于3C2,纳入核心员工库,具备再晋级资格,当B档和A档岗位人员数量低于安全库存时,从C档核心员工库挑选培养 岗位的双面性管理: 部分岗位,如果只是操作,就只是C档,如果包含了简单的调整设备及异常处理,就是B档,如ICT,灌封机等,此处正在研究中。 A类岗位研究:全技能人员,班长和现场工艺的后背人选 5、技能展示: 展示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新员工:档案卡 老员工:技能矩阵(岗位多,至少需要A3版式表格)+技能卡+技能升级证书(还在设计中)。 技能卡:(还在重新设计) 技能矩阵: 技能证书: 备注:由于现在设计的培训模型和之前设计的2个模型都有差别,内部团队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仍需新设计一些表格,还差挺多细节的,这是初期的设计方案(接下来分享一下实操方案),理论和实际的对比,感受变通的魅力。.
您的关注是我们坚持的最大信念! 关注微信公众号:guanlishijian-cq510,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电脑阅读用户可手机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